降本增效
除了投资核心能力为长期增长保驾护航外,还需要“降本增效”这一记组合拳。在专注核心能力的同时,需要剥离非核心业务,降低运营过程中的冗余成本,同时运用信息化、渠道创新等多种方式提升效率。
- 瘦身:随着专利保护期临近,新药研发进展缓慢、投资回报不均衡,过去无限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这时需要对企业重新定位,向优势产业聚焦,以利于企业在某些治疗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和防御态势。例如跨国医药巨头纷纷将其非核心产品剥离以更加专注于核心产品。拜耳将旗下包括“白加黑”在内的5种品牌药的中国区商业运作权交予上海医药;葛兰素史克剥离了中国区的泌尿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务;阿斯利康5亿美元向康哲药业出售波依定、依姆多的中国销售权;礼来中国宣布将其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和稳可信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分销及推广权出售给亿腾。
- 降本:外部环境变化、公司战略方向调整都会造成价值链某些环节的成本冗余。为了提高盈利表现,这时就需要对冗余成本进行削减。出于成本控制,多家跨国制药企业已经开展了包括裁员在内的成本紧缩计划:到2015年底 GSK宣布已裁减40%中国销售代表,一线销售代表已从5000人缩减至3000人左右;从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百时美施贵宝裁员近1000人,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的事业部。
- 增效:近几年跨国企业加速了在华本土化的进程,做出该决定不仅仅出于成本和政策的考虑,同时也提升了对本土需求的响应速度。葛兰素史克的艾滋病产品特威凯和乙肝产品韦瑞德都已实现本土化生产,未来计划实现轮状病毒疫苗的本土化生产。此外辉瑞在苏州投资9500万美元兴建新厂,加强其在OTC业务的布局。物流环节,中国协力厂商医药物流发展也带来了契机,而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著力发展协力厂商物流,为市场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综上,中国医药市场“精实增长”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盘考虑,以战略为引领,通过投资核心能力促增长,同时通过降本增效保远航。